神品流轉2 : 故宮90話
【前言】
野島剛《故宮90話:文化的政治力,從理解故宮開始》
專訪野島剛:從故宮理解兩岸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首先,看官可以看看野島的前一本書,筆者寫的讀書心得:
神品流轉 : 兩個故宮的離合
可以對本文先有初步的認識,既然野島先生寫了關於故官的第二本書,那筆者就再接再勵寫第二本的閱後感。
至於心得若有疏漏誤解之處,一切責任都在筆者身上。
【日本展】
東京国立博物館 - 展示 日本の考古・特別展(平成館) 特別展「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宝-」
2014年6月24日(火) ~ 2014年9月15日(月),
故宮國寶在日本東博(東京国立博物館)展出,
即特別展「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宝-」。
然而這場台日之間的文化盛事,卻因為「國立」兩字,而陷入臨時破局的危機;最嚴重的可能是—撤展。
撤展是台日兩方都不樂見的最壞結果,究竟為什麼會演變成如斯境地,而從爆發爭議到收場的一週內,雙方決策過策在本書以53話到59話,共7話的篇章來敘述,可以說是本書最有新聞歷史感的章節,故而筆者特此寫之。
事件起因是日本展前的宣傳海報有兩種版本,既主辦方東博的海報和媒體方的海報有所不同。
媒體方的海報並沒有「國立」兩字,意即「國立故宮博物院」變成「故宮博物院」,
海報角落雖有台北故宮字樣,但抬頭卻少了國立兩個字,並且少了國立的版本其海報張貼數大半多於有國立兩字的東博版。
消息傳回台灣國內,媒體開始跟進報導:
日海報國立神隱 故宮嗆撤展 - 焦點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周美青確定不出席開幕!東博:23日前換完,盼如期展出 | ETtoday政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中止も」検討 故宮展ポスターで台湾が日本に猛抗議 (THE PAGE) - Yahoo!ニュース
包括門票也有兩版本。
故宮國寶展嗆撤 | 蘋果日報
消息登上蘋果6/21的頭條。
時值執政的馬英九政府在反對黨和媒體以「矮化」 批評後,以不惜撤展的大動作通知日方,多次談判後促使了日方在撤下主要車站的爭議海報後,終於如期開展。
然而,為何台灣媒體會有「矮化」的激烈反應?
在陳水扁八年執政後,若包含李登輝12年執政的二十年(1988-2008)下來,台灣已從以往的中國意識轉為台灣主體優先意識—台灣就是台灣,台灣不等於中國。
任何國際組織對台灣的稱呼如果稱為「中國台灣」、「中國台灣省」,或者省略台灣字樣等都會登上台灣媒體版面或成為台灣各大討論區的話題。
故宮日本展少了「國立」,其實是挑動了台灣國內人民的主權敏感心結。
那麼台日雙方,故宮和東博的策展高層為何會欠缺這個政治敏感度?
爭議海報是由日本媒體方所製,在1972日中復交,台日斷交後;日本政府是以「一個中國」為原則來面對北京和台北之間的外交關係,日本媒體常年在正式報導並不會使用「中華民國」稱呼。
媒體方當然不會誤認台北故宮是北京故宮,也沒有必要自找麻煩藉由刪去國立或名稱上的任何一個字來讓故宮日本展破局。
容易理解的是「不謹慎」,以日本人吹毛求疪的民族性,雖然很難想像,但發生了就是發生了。
故宮和東博事前或許不會想到要特地留意其全名不能刪減或增加的問題,因為這其實是不言而明的「常識」。
當主辦方和媒體方的基本認知有所不同,卻又欠缺溝通且未事先校稿,問題就發生了。
再來日本策展的模式是博物館舉辦、媒體作宣傳,兩方拆帳商業利益。這和台灣熟悉的商業模式不同,故宮高層並沒有和熟悉日方作業的台灣駐日代表處充分合作也是一個原因。
至於故宮日本展的觀展人數並沒有破百萬,東博和九博兩館合計是六十五萬人次。
筆者認為,並不是不高,而是台北故宮離日本並不遠,也是日客來台的觀光勝地,自然已看過的人不少,而且翠玉白菜雖有出展,但故宮其他知名的繪畫和書法作品由於眾多因素不克出展,使得人數不如預期的百萬人數來的多。
【故宮南院】
2015年,嘉義故宮南院終於要在十二月二十八日試營運;不過在本書裡野島專訪了前後任故宮院長,談到了南院的定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紐時》介紹故宮南院:展品放眼全亞洲 | 即時新聞 | 20161007 | 蘋果日報
但先來看幾則消息:
謝台故宮慷慨借展 東京博物館年底南院辦展 | 即時新聞 | 20160802 | 蘋果日報
也就是2014年的東京方面要回展,東博來到南院辦展。
故宮免費時段擴大 下周四起國人4時半後入館免費 | 即時新聞 | 20160825 | 蘋果日報
8月時,台灣人下午4點半後來免費,大概是因應陸客減少的措施吧。
故宮南院12獸首 確定會拆 | 蘋果日報
筆者不予置評。
回到南院定位,這是民進黨在陳水扁執政後對於故宮的定位從中華文明的「淡化」過渡為台灣的一個指標,而在2016蔡英文執政後,則會再一步的強化。
但中國文明的文物相對於台灣文物其文化底蘊實在是強大太多,所以在野島採訪的院長中,身為「老故宮」的人對於南院的亞洲文化或「多元化」往往比較沒有好感,例如周功鑫或莊靈。
除了人物專訪的後面章節有談到南院,中間部份的45話到48話則是南院的進一步論述。
一、
首先談到是頭兩任院長的任期都是一任十八年,合計三十六年的驚人數字。
故宮院長是內閣閣員,雖說隸屬於行政院,去留實則決定在總統;兩蔣時期的院長有保管文物和宣揚中華道統的責任;而在民進黨執政後,這樣的定位則有所改變。
其次是建築大師漢寶德的媒體投書:
故宮南院的教訓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另一篇的全文:
漢寶德:故宮南院 一連串錯誤
【聯合晚報╱記者姜穎、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9.03.29 02:39 pm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4816846.shtml
前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接受聯晚專訪。
記者高彬原/攝影
故宮南院何去何從,是如今最熱的文化議題,但也是最棘手的政治難題。故宮南院的規畫主題從「亞洲文化博物館」、變「西遊記主題園區」,再到「花卉博物館」後又打回原點,爭議不斷。知名建築師、前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多次參與南院小組,期間歷經前後三任故宮院長。他接受本報專訪時開門見山直言,故宮南院的規畫,從腹地、選址到建築,根本「一連串錯誤」。
腹地太大
規畫戶外空間花的精力,比博物館本身還多。
首先是腹地太大。漢寶德認為,故宮南院實在應拒絕地方政府不斷撥予土地,因為土地面積太大對博物館來說反是負擔,並非好處。南院從原先10公頃的規畫,擴大到70公頃,讓故宮規劃戶外空間所花的精力比博物館本身還多。
漢寶德以自己當年規畫台中科博館為例,強調科博館10公頃大就遊刃有餘,當時台中市政府送上另6公頃,建為植物園。要再送地,他就拒絕了。否則,就等同是幫地方政府蓋公園,並非博物館的職責所在。
選址問題
一般博物館都在都會區,南院卻在一個興建中的城市邊緣…
南院的位置也是問題。「如果我要蓋,會把南院放在人口集中區」,漢寶德表示。一般博物館都設置在都會區,南院卻落腳在嘉義太保,一個興建中的城市邊緣,選址大有問題。規畫上更只假設所有觀眾都是外地來的遊客,不考慮在地人,南院整體設計和嘉義太保當地毫無連結,完全忽略了博物館應與在地都市整體發展整的概念。
建築本身
館前一大片空地的停車場,彷彿加州的一個購物中心。
設計裝置
大型玻璃玉山,漢寶德更直言,「根本就像個大傻瓜似的」。
至於「建築」本身,漢寶德認為,經過國際競圖,由來自美國西部建築師所設計的故宮南院,精神上是西方的建築思考,和「故宮」格格不入。館前一大片空地停車場,看在他眼裡,彷彿加州的一個購物中心。
就以南院前大型的玻璃玉山裝置來,漢寶德更直言,「根本就像個大傻瓜似的」。他說,法國羅浮宮的入口,由國際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利用太空科學的技術,讓人可以在下方行走,成為感動人心的門廳。他原以為南院的玻璃玉山會是異曲同工,但沒想到玻璃玉山不但完全是封閉的,「立在那兒什麼用也沒有」,觀者低頭更只見裡頭一個個撐柱,建築美感與意義淡薄。
漢寶德也透露,前故宮院長林曼麗曾希望能更改南院的建築規畫,並召集漢寶德等專家學者成立南院小組,但發現建築與景觀合約都已簽訂,外國公司不願意更改設計,「想改,也改不回來」。
身為台灣建築和博物館界的大老,漢寶德感歎說,過去多年,他和多位專家在故宮的指導委員會中,都曾提過上述意見,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委員講了也沒用。
【2009/03/29 聯合晚報】
二、
故宮博物院組織法的攻防在筆者前文已經提過,也就是47話的內容;由於當時民進黨並不是國會多數,所以未竟全功。現在蔡政府中央和國會雙重執政,此案或會捲土重來。
三、
關於南院,筆者以野島在45話的文章作結:
「從理論來說,博物館是以「廣博的收集物品」為基本理念,杜正勝所想的方向是說得通的。如果收藏單一文化,不會是博物館,而是某某美術館。但故宮的歷史及其文物的品質,本來就是以單一文化為前提的宮廷收藏,把故宮換成多元的想法其實有點缺乏可行性。
另一方面,像秦孝儀這樣把故宮限定在中華民族博物館,抱持著有些過度的驕傲,我也認為有點時代錯亂,以「中華」為概念,其實也難以說明故宮的全部。中國除了繼受各種「非中華」的影響,異族統治的時間甚至比漢族統治的時間還長,單純定位為中華,也是一種中華至上主義的意識型態。」
【四個故宮】
廣義來說,若以收藏故宮文物就能稱故宮的話,故宮其實不只是北京和台北而已。還有瀋陽和南京兩處。
第40話談到了現今的南京博物院收藏了兩千箱文物,而第84話專訪了前南京博物院院長梁白泉。
1949內戰結束後,還有兩千多箱文物因文革未回到北京,於是就留在了南京。
瀋陽故宮就比較特別,是將溥儀帶出的文物和原盛京清宮合為一體的故宮。
除此之外抗戰時期暫放的中國樂山和國府來台後的台中北溝兩地,書中也有提及。
南京博物院
沈阳故宫博物院
這四處有三處在中國,近來在中國經濟起飛後,中國國企的財團以實力在國外的拍賣會收購流失的文物,再捐給國家;形成了文物的「回流」現象。
相較之下,台灣的故宮收限於台灣的經濟下滑和負債過高的困境,預算上當然有緊縮;使得收藏量是無法及的上北京故宮。且在國際文物市場,隨著時間過去,北京故宮的正統性優勢會越來越大。
這是兩地故宮先天國力差別所致,即使台灣故宮南院落成,且有士林故宮的文物支援;但恐怕還要相當時間才能建立自己的定位。士林故宮從1965新建落成至今是半世紀,歷史仍然不算長,座落於嘉義太保的南院,時間就更短了。
【後記】
故宮為國家帶來了大量的外匯,對台灣經濟有著極大的貢獻;但卻無法像世界其他知名博物館可以擺脫政治上的困擾,無形中也限縮了故宮的發展,但「一個中國」的外交困境使得對外出展都或許有引起風波的可能,這是故宮不可承受之重。
再者,台灣的教育已逐漸「去魅化」,將中國思想和民族大義在課本淡去,中國的純粹代表標的——故宮,對台灣年輕一輩只是一個觀光勝地的意義其實反而比較大,而不會去在意背後的文化。
原著部份內容沒有在本文提到的部份,實則是筆者自身才學不足,力有未逮;或許之後有時間再補完也說不定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