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Taiwan Vote 台灣地方大選,進入倒數三個月


今年是大選年,20181124當天開票會決定除了中央之外,本島含離島、六都共22縣市的地方民選公職人員。

107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專區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作為2016和2020之間的大選,今年的大選結果會顯現:

一、蔡英文第一任的期中選舉,亦即對蔡英文這任期的第一個執政滿意度的重大表徵。
二、對於2020大位之前的政治版圖變動。



在2016第三次政黨輪替到現在,蔡英文政府的重大政績主要落在三項:

一、軍公教年金改革
二、一例一休勞基法工時修法
三、八年前瞻預算8800億。

第一點年金改革是蔡政府頗為自詡之處。

事實上,由於台灣長期的漠視年金所得替代率過高的陳年積病,在經過李陳馬三人五任政府,1996到2016這二十年間已經到了幾乎積重難返的地步。


不管是誰在2016 勝選,如果不處理這個燙手山芋,基本上就是看著台灣步上希臘的後塵。

台灣雖然是個小國,好歹也是年收入平均所得超過2萬美元的國家,把它搞沉了,對以後還要吃香喝辣的政客也不是什麼好事。
蔡政府是不得不改,而不是真的想改,因為此事當然會掉選票。

年金改革的方向不外乎是:領得少、領得晚、繳得多、退得晚等等。

但至少蔡政府願意面對。好吧,反正那些人也不會投民進黨。

但沒有接著處理一樣重要的勞保年金卻是敗筆,等到大選過後,民進黨內各方勢力或內閣重組,修法難度或許更為增加。

第二點和第三點,社會普遍都有不小的爭議。

一例一休二度修法,結果是對勞工不利的「修惡」。
事實上,台灣的產業結構是大量的中小型服務業和大型的出口導向代工電子業,都是需要大量工時才能維持企業生存的。

【功德台灣】《勞基法》再戰立法院,到底改了什麼讓勞工不甘願做?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很多人都說台灣是「到處慣老闆」,平心而論不是沒有「慣老闆」,而是「闊老闆」太少。
(就算有,我也不認為在台灣被稱為「老闆」的人裡面有超過一半,身家算得上殷實)

多數中小企業老閣只能勉強生存,利潤沒有足夠的大餅分給員工了,禁不起減少工時的經營方式。 
只能選擇高工時維持企業運轉,也有老闆自己的工時其實也不算少了。(台灣人老闆多數還是兢兢業業的,我相信苛待員工的老闆還是少數)

賺不到錢,養的小孩就少,少子化以後稅收就會少,人民和國家變窮——惡性循環。

台灣的悲哀在於產業轉型過慢的後天失調,又限於市場狹小的先天硬傷,造就了現今不上不下的經濟困境。

民進黨政府偏向了資方,但勞方並沒有因為修法離「過勞死」更遠一點。
但就算這樣,修法過程是「順了姑,逆了嫂」,誰也沒真正討到好處,也實在不可取。 
這是三輸的局面。

至於前瞻預算,從內容來看就是個「錢沾」的大撒幣計畫,高達一半以上的軌道建設,以台灣 地小人稠的地理來看,除了六都之外的軌道建設捷運計畫,能否有足夠運量支撐營運都是個大哉問,恐怕會繼陳水扁的「蚊子機場」之後,再造出「蚊子捷運」。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展望此次大選的結果,民進黨蔡政府在六都來看,雙北是攻不下的;而桃中南高四都能續保的可能性不小,大致上會維持四年前的格局。

但是20180823中南部水災恐怕對已經在高雄執政二十年的綠營選情,投下一個懸念和變數。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雖然上面說了蔡政府許多不是,但這樣的推測結果是目前我對現況的合理推斷。

——民進黨作不好是事實,但國民黨缺乏讓人支持的希望。 

至於其他十三縣和三市對2020的「關鍵性」不大,
16個席位數理論應是國民兩黨各半;
 
從歷史來看,總統大位的當選者都出在六都市長當選人身上(唯二的例外是李登輝和蔡英文),除六都以外的縣市長,想角逐大位,「分量不夠」。

六都的分量在於有較高的民意基礎和人口覆蓋度,只要能選上;在台灣政壇上,就可以算是不錯的成就了,想再上層樓,就只有總統大位是更高的目標了。

反過來說,選不上六都的話,當然不可能會被人視為逐鹿總統府的潛力股,想抬橋的人看不上,報章雜誌也不會有能見度。

而六都裡面,雙北和高雄是指標;只有這三者,無論是黨內或庶民之間,才較會被認為是總統的候選人。
就現況來看,能在2020挑戰蔡英文的,還是只有連任北市的柯文哲和離任新北的朱立倫。
但這二人都不會在2020選上,柯不會選2020,朱或許一定會選2020,但朱當選不了。

柯文哲2018競選北市連任應可輕騎過關,但目前他沒有自己的政黨,沒有全國規模的操盤團隊,目前應付北市還可以;但若沒有政黨奧援,想要在總統大選打嬴民進黨和國民黨,不是易事。

而且2020那一年,柯文哲第二任北市任期才走完一半,難道要半途「走人」?

至於朱立倫是因為國民黨2020非得派出人選來,而從現況來看,也只有朱立倫可以上場了。
但以現在國民黨的聲勢,即使今年攻下六都過半都不見得能重返執政,能與民進黨戰成平手應是小小的期待了,更何況2年之後呢?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說完了挑戰者,那民進黨的現任總統蔡英文呢?

黨內最有可能的挑戰者是現任行政院長、前台南王—賴清德,故且不論他在接任政院閣揆到目前的表現來看,就算是他仍然在台南也不見得能取蔡而代之。

除非蔡英文本人只想做一任,要不然只要蔡想選2020,賴是不敢搶的;賴的實力和聲望在黨內,還是不能和蔡在2008之後,重振民進黨帶回總統府而且完全執政的戰功相比。

而選2018新北市的蘇貞昌這次當然是炮灰,這點蘇自己也很清楚,但為了維持蘇系在民進黨的影響力,只能食言而選了。

最好的結果,就是像四年前游小輸給朱立倫(93萬對96萬),「雖敗猶榮」。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新北市國民黨只要不出差錯,基本上還是對藍營有利。


在之前的文章,筆者已經寫過這一點了,國民兩黨近年內的「八年輪政」的觀察結論,到目前仍然沒有改變。

 2016 Taiwan Vote

柯文哲想更上層樓,挑戰2020是件笨事,不如等2024之後;之前應該要「廣積糧、緩稱王」
,在北市選戰結束後,成立第三大政黨,利用2022練兵才是正途。

只是政治人物的聲勢如同潮水,萬一2024之後實力和聲望不比現在呢?而且,

柯最大的困難是他禁不起失敗,蔡英文在2012可以輸一次再來,柯是不行的。
如果他輸了任何一次,沒有政黨支持是很難東山再起的。
輸不起的人必須慎重選擇戰場,再投入資源。

853983票,57.15%;這是2014,柯在台北拿下的戰果。
這次國民兩黨就算選得再怎麼差,合計應該也能拿下40%。
以上次合計約150萬票來看,樂觀來看要能拿下60%,即90萬票。
如果在2014以素人之姿贏得57%,在有四年政績且對手顯然不敵的情況下,
拿下九十萬才是柯陣營此次大選的重大目標。
再更多的話,就是大勝。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國民兩黨都有長久歷史,立委選制又對兩黨體制有利,不利第三政黨的出現,如果要走捷徑選上總統,其實加入民進黨是最快的(柯不可能加入國民黨),但如果是這樣,柯的聲勢不會像現在這樣來得高。

因為國民已經看到厭倦國民兩黨藍綠兩邊只能惡鬥下去,「撕裂台灣」了。

上一個成立第三政黨,想奪取大位只差一步的人,叫宋楚瑜。下場如何,大家都知道了。

柯目前的實力,恐怕還不及2000年當時的宋。即使之後柯組第三政黨,勝算其實也是未定之天。

而且要組黨,勢必要衝擊現在的政治格局,地方政治新人想加入柯陣營的第三政黨的話,會比在國民兩黨容易出頭嗎?選戰時等於要面對兩黨的夾擊啊!

要跳出「舒適圈」不是那麼簡單的。

正常人大可閒雲野鶴過生活,好好過自己的日子就好;
不需要走政治這條險路;這條路,千難萬難。
考慮到年紀和健康,如果柯只想做完兩任台北市長,
為台灣做了些好事——也算是功德圓滿了。

如果說柯的心底願望是這樣,人民也不能說他的不是——抬橋的人累,坐橋的人苦啊。
一個真心想做一件事的人,他才有真正的戰鬥力。

歷史,正處於「轉捩點」上。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認識日本煤油暖爐

思源黑體 Noto Sans CJK = Source Han Sans

理險又理財的買保險讀書心得(二)--醫療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