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史,一本書的心得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在中國東北成立了滿洲國;
關東軍能發動此次事變自然是使得軍部在內閣的發言權大為提高,由於韓國朝鮮半島已在1910年被日本統治,
於是日本-朝鮮半島-中國東北三地能加以串連,
使得日本在補給和人員運輸形成可對中國進出的條件。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另外,一次世界大戰、1917俄國大革命使得德、蘇無及顧得在中國的利益,
1914年日本佔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山東半島,在1915提出了對華二十一條要求。
可以說,自甲午戰爭(1894)後日本已逐步對中國佈局其實現野心的國家戰略了。
繼甲午戰爭之後,中、日兩國再次發生了戰爭;
於1937年7月7日,中國對日抗戰即第二次中日戦争,
日本史稱日中戦争 (1937-1945),
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北京盧溝橋,
早於歐洲戰場的德國入侵波蘭1939年之前。
這八年戰爭使得中共有其喘息,而後才能擊敗蔣介石,
但蔣的軍事上的失敗絕大部份得歸於蔣的不容李宗仁、不識杜聿明、不用孫立人其三點;
蔣雖出身軍旅,但絕非能征善戰的名將。
雖然國民政府的敗亡,
有許多內外、軍事、經濟、外交等原因,但日本對中國的這場八年戰爭對中、日兩國的國運及人民,不可不謂是重大的轉折點。
如果回顧日本近代化的軌跡,當從明治維新(1868)開始,
由於黑船來航(1853年)的刺激,
加上中國清廷成為列強殖民地的處境,作為日本近代著名的學者福澤諭吉所論的脫亞入歐,
無非是使得日本走向如西方列強的帝國主義和工業化方向。
明治末期,甲午、日俄戰爭(1904)的結束後,
日本掌握了朝鮮和中國東北,進入了大正時期(1912)
同時刻中國清廷退位、西方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東京車站也在大正時期完工,
之後則是一連串的國內政局鬥爭。
日本近代化的象徵:東京車站的百年軌跡
進入昭和時期(1926),
世界卻馬上迎來了經濟大蕭條(1929),
之後是民國二十年的九一八事變(1931)、
以及大戰前一年,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
進入大戰時期後,重要時間點如
1941年12月八號珍珠港事變、
1945年(昭和二十年) 八月十五日玉音放送、
戰後進入GHQ的間接統治,直到1952年的舊金山和約。
二戰後,中、台、日、 韓也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直至今日,這四個國家,似敵亦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