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Taiwan Vote : After the war


【前言】

首先,在選前三個月的預測失準了。

因為預測的太偏離了,以致這篇文章生得略晚。
(不是民進黨大敗讓我打擊,而是預測不到結果而且失準太大所以打擊過大。民進黨大敗我非常高興)

過了將近一個月,一樣循去年往例,獻上一篇選後分析文吧。

不過本部落格不是政治專業,這只是一篇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文章,不用太過期待(?)

本次九合一大選的結果,可以另參:

中選會網站
聯合報
 
【六都】


民進黨保住桃園、台南,丟掉台中、高雄。
國民黨攻下台中、高雄,守住新北。
柯文哲守住台北。


高雄,民進黨二十年執政無法延續(算上舊高雄縣是33年),綠地變藍天。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台中,民進黨好不容易四年前攻下,中斷國民黨在台中的長期執政,但四年後又還了回去。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新北、桃、南則是一如外界預料,沒有意外。

柯文哲險勝藍營,成功連任台北市長。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對於平民百姓而言,其實百里候對於市民的施政更直接、更有影響;也就是說,九合一大選其實不只是總統的「期中考」,它決定了市民之後四年內地方施政的切身關係利益, 例如各項補助、公共工程、教育等等,就這點來看,總統大選其實反而對一般人沒有那麼「重要」。

這次的地方大選比起上次的柯文哲旋風,更是回到了藍綠對決,「討厭民進黨」的發酵,使得民心倒向了國民黨。

即使國民黨其實和四年前也沒什麼不同,但既然沒有第三勢力可以選擇,也只能投給國民黨了。

結果,就是中南部變天—國民黨大勝,民進黨大敗。

六個新諸候的誕生,代表了新的六個政治實力者的出現。

一般公認的2020總統挑戰者,是台北市長柯文哲。

韓國瑜、盧秀燕、侯友宜四年內都要專心市政,做出政績才能更上一層樓。
敗選的民進黨,其中的市長勝選者鄭文燦、黃偉哲也因為黨內資歷和實力,不被視為黨內可能在2020的挑戰者。

但柯文哲這次的險勝卻又讓人視為「實力不過如此」。
沒有達到可以在2020挑戰總統大位的水準。 

那麼,2020的戰局?

【2020】

首先,國民黨的挑戰者會是誰?
——沒有意外的話,就是朱立倫重披戰袍,再戰一回。

與朱同期的馬英九、胡志強可說是不可能,洪秀柱、郝龍斌都不似人君,王金平太老、吳敦義形象太差。

只要朱立倫仍有大位野心,黨內能和他一爭的人依然沒有。

尤其是大勝的國民黨自然有燃起重返執政的火苗。

應戰的民進黨呢?

因為大敗的結果,蔡英文的領導威信受到強烈打擊,政論節目多的是要她2020死心的意見。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形式上來看蔡能出戰2020嗎?賴清德是行政院長,敗選當然對他有一定影響,若他要爭黨內提名,也不見得會壓過蔡英文。

我的想法是蔡仍然會選2020,沒有理由不爭取連任。
到了這種程度的政治人物,不會甘心只留下目前的歷史評價。

柯文哲不會在2020參戰,因為實力不夠。若他心急的話,結果不會太好。

所以—2020仍會是朱立倫對蔡英文,重演2016的戲碼。


【中國】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中國因素是什麼?
這樣說吧,六都市長是總統的「儲君」的這個觀念能認同的話,那這六個人的對中思想就必須一探。

因為這六個人的其中一人很可能就是未來的總統。
個性很難改變,身居大位的人掌握國家命運,現時的思維個性都會反映在以後他的兩岸政策之上。

藍營的三個人和綠營的二個人都和該陣營的傳統路線應不會有太大偏離。

柯文哲則比較類似「務實派」,他不用受政黨的束縳。
但柯不是說過「兩岸一家親」嗎?這樣不是「親中」嗎?

先離題說一下,你認為台灣現在的主流意見是什麼?
——不用說,就是「維持現況」。

那目前台灣和中國的「現況」是什麼呢?
兩岸男女能自由嫁娶
兩岸人民能到對方土地上工作。
兩岸觀光能以飛機直飛對方國際機場。
兩岸用的是同一種語言、同一種文字。

這都是「現況」,看不出來那裡不是「兩岸一家親」。

但這都是好的一面,另一面是:

中國封殺台灣的外交空間,邦交國越來越少。
國際體育台灣只能用中華台北參加。
解放軍導彈對準台灣。

其他就不一一舉例了,有這些在,那為什麼台灣主流民意是「維持現況」?

一面倒的「敵中」是不可能的,想自己要「台獨」也是不可能的,這些台灣人民都很清楚,「維持現況」成了可以接受的,也不得不接受的選項。

怎麼看都是互相予盾,互相糾結。

中國不可能為了台灣放棄共產黨體制,也不可能放棄「大一統」思想。

中國的黨內、中國的人民當然認為共產體制有所缺點(要不然就不會發生1989年的六四);
即使是這樣,但如果你問大部份的中國人民,容許台灣「不回到」中國嗎?

答案很明顯是「不」。
自始皇以來,中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一直存在。
中國會有一定時間的動亂期導致分裂,但會回到一個「完整」的中國。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以下我稱之為「始皇的呪縳」
——之後歷代的中國政治領導精英往往不容許一個不是「大一統」的中國 。並且會灌輸人民這個「思想」,不容置疑。 

現在的中國共產黨,其實就是一個「異姓」王朝體制。
——中共稱為「民主集中制」。

以前的中國歷史是「一朝一家一姓」的王朝體制。
這個體制自始皇以下,共延續了2132年(西元前221年到西元1911年) ,中國在1912年成為了「中華民國」,
卻又在1949的內戰後選擇了共產主義,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1912中國選擇了西方民主,1949選擇了西方共產主義;都是選擇了西方制度的產物。
但現在中國的內在卻仍是回到「中國式王朝體制」。

中共的改朝換代是內部派系的妥協和實力鬥爭的結果。

一代到二代是開國功臣——毛澤東、 鄧小平。

三代是江澤民、四代是胡錦濤、五代是習近平,每次改朝換代都是黨內自己決定,廣大的中國人民只能接受,最多利用人大來「追認」而己。

像不像一個封建王朝,只不過每代換不同姓氏的人來領導罷了?
雖然有領導人任期限制和中央政治局的集體領導體制,但那也是因為1991年的蘇聯垮台和1989年的六四給中共帶來的教訓。

這樣的政治體制,台灣人民怎麼會接受?
自1996總統直選後,政黨輪替的西方民主制度已經成為台灣政治制度主流,這是台灣人民不可能放棄的。

從歷史來看,1895年台灣從清朝割讓給日本,即使1945二戰結束,看似「回到」了中國,但當時的中國仍然處於內戰,1949後又成為國民黨的「復興基地」直到現在。

整個時間從1895年算,台灣與中國的分隔到現在2018年已是123年!

這123年中國是清朝—民國—共和國,一變再變。
而台灣從更早的南明鄭氏—清朝—日本—國民黨—民進黨,也是一變再變。
 
物換星移,人事已非;中台雙方是有歷史和地緣連結,但分隔的歷史已經太久了。

而1949年的「外省」一代,到現在2018早已進入作古的一代,等到1970年代出生的台灣人當家執政或成為社會中堅分子的話(1970出生的小孩,2018年是48歳;一般來說50到30歳是社會中堅),他們自身和他的小孩對「中國」的認同可以「幾近於無」,也就是所謂的「天然獨」。

——對此,我稱之為「歷史的脫鍊」
時間是把鋒利的刀,把以前存在的「鍊結」給斬斷了。

這樣的台灣社會,當然會走向「想要有自己的國家」,想和其他正常的國家一樣的傾向。

而且會隨著時間越久,傾向越強。台灣的這一代,乃至於下一代,更下一代會更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


說完歷史,回到柯文哲吧!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他想的其實就是「維持現況」,若你問其他的五個市長如果他能當上總統之後的兩岸政策,其實答案都是八九不離十。

台灣經過123年之後,最大的問題就是沒辦法脫離「維持現況」!誰當總統都是一樣的。
柯文哲親中也好,不親中也好,差別不大。

「維持現況」的政治現實會產生強大的「修正力」,把任何當上台灣總統的人都拉到這條路上。

想衝撞,可以!但後果是台灣人民能承擔的嗎?因為無法承擔,理性上都會「維持現況」。

除非台灣人民(或中國)出現一個不願意選擇「維持現況」的瘋子,要不然「歷史的修正力」會一直讓台灣政治處於統獨和藍綠之爭,而這也是歷史給台灣和中國的最大難題。




【結語】   

不知不覺就寫了一大堆,如果2020前,有什麼變局足以寫些東西,我會在本文或新寫文章補充。

那麼,就下回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認識日本煤油暖爐

思源黑體 Noto Sans CJK = Source Han Sans

理險又理財的買保險讀書心得(二)--醫療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