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晚清歳月


【前言】



清末,中西文化碰撞、承平戰爭交替之時;一個功過難定,形象斑雜的女人故事。

慈禧,中國清朝歷史上權力唯一可比武后則天帝的女人。

本文以張戎的《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雪珥的《帝國政改:恭親王奕訢的變法圖強》為輔,以及個人在看了這二本的心得和網路資源予以佐照來加以架構。

這是筆者目前至今最困難的書寫題材,敲打文章費時又沒有收入,完全是以想寫這段歷史的欲望驅使筆者去做,盡可能的把自己的想法融匯在每個文字上。

本文若有疏漏和理解錯誤之處,一切責任都在筆者身上。




【該知道的清朝簡單史實】

在進入本文前,必須先知道清朝的一些事:

一、1644年,自1368洪武帝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下滅亡,同年清軍得吳三桂之助,趕走李自成。
1644年為清朝268年國祚的開始,直到1911武昌起義,1912宣統退位為止。

二、一般通稱滿清十二帝,這是把關外時期的努爾哈齊、皇太極也算進去,實際上統治中國的是順治帝到宣統帝共十位皇帝。

三、康熙時期已有外籍人士在清廷任職,如湯若望任欽天監;但並未有任職於對國策重大影響的位子之人,終清之世,皆以滿員漢官為主;但在英法聯軍後已有外國人任職於重大部門,如赫德被慈禧任命於海關總稅務司。




【1861:英法聯軍、辛酉政变】

1840年鴉片戰爭起於中國輸出茶葉、織品等物至西方,賺入大量外國的白銀後;英國為了平衡此大量貿易逆差,把在印度種植的鴉片賣到中國。道光帝對鴉片殘害中國人無法忍受,更大的原因是英國反而以鴉片使中國國內的白銀大量流出。

道光以林則徐行激烈手段圍英商燒鴉片,英商向英國會施壓,於是英軍艦駛向中國。這是中國第一次面對外國近代化的火器,而當時的清廷在前朝的乾隆忽視和閉關自守下,其火器乃停留在明朝時的水準,中國戰敗自不意外。

道光帝不得不簽下南京條約,此為中國與外國所簽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這對道光和中國無疑是重大屈辱,這使得後來1850繼位的皇四子咸豐帝在其父道光的影響下抱持敵視西方的態度。

四阿哥即位後,辦選秀女入後宮,一位1835年生的旗人女子那拉氏成為蘭貴人,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

當時的中國正值內憂外患,內有太平天國作亂外有歐州列強進逼。

1860年,咸豐一味仇外不理會英法的通商要求,終於引起了英法聯軍,起因是1858的天津條約清廷不願換約,於是1859年英法派了兩萬人的軍隊,被親信大臣蒙蔽的咸豐殺害或囚禁了英法的談判使者。
在英法軍隊攻擊下,清軍大敗後北京被攻陷,圓明園被火燒,咸豐出走至熱河。



1861年咸豐死於熱河,死前的生活多在聽戲,把他和一干親貴引起的戰禍善後交給了他的兄弟六阿哥,道光的第六子,也就是後來的恭親王。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英法聯軍退兵,清廷回駐北京。這時最得利的是俄國,趁著英法聯軍來犯,要脅黑龍山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法國加上德國面積的廣大土地。

咸豐死前安排當初引起英法聯軍的親信為「顧命八大臣」,和兩宮太后慈安和慈禧為繼位的同治帝輔政治理國家。同治為慈禧替咸豐生下的唯一男丁,可說是咸豐的獨苗,但1856年出生的同治此時只有5歳,不能掌政;顧命大臣輔政之事只能到皇帝成年大婚親政為止—本來應該是這樣的。

但慈禧對顧命大臣們心中有著極大不滿,這些人害得她自己和丈夫及整個國家陷於危難之中,卻又能在新朝皇帝時享有高位,渾若無事。對國事本有權力欲和使命感的慈禧,決心排除這些人,即使冒著失敗可能身死或軟禁的風險—這就是後世所稱的辛酉政變。

1861年辛酉政變成功後,清廷如同順治帝即位之初「叔嫂共治」的模式處理政事,當年順治年幼,主少國疑;於是多爾袞和順治之母孝莊太后(即知名的大玉兒)共同輔政。

同治帝後,慈禧和慈安與政變時同一陣線的恭親王結為同盟,再度「叔嫂共治」。
恭親王後來成為慈禧的政治伙伴,開啓了同治中興和一連串的洋務運動西洋現代化工程。


【1873:同治親政】

1861後,慈禧開始先前清朝七位皇帝該做卻沒有做、寧早做勿晚做的事—開放、學習西方現代化。

恭親王主持軍機處,並設立外交部即總理各國事衙門與洋人打交道,借外債和外籍軍隊打太平天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人之後成為清廷最倚重的漢臣。

貿易上,任用英國人赫德主掌海關總稅務司,避免了中國人任官的貪腐習氣並引進外人的新氣象。

1864年,太平天國亂事平定,1865赫德上建議書,但被地方保守仇外大官群起反對,內容可詳見雪珥的《帝國政改》一書。

軍事上,籌建現代化海軍,改造陸軍;教育上,設立同文館,用外籍老師教授西方學問。

外交上,1867年原美駐華公使蒲安臣任清廷特使出使西方各國,一反康雍乾三朝以來「彼有使來,我無使往」的中國對外的不正常外交觀。

慈禧和恭親王的改革受到內外兩方的挑戰,有來自於兩人本身,也有外在因素。

外在是西北回亂、伊犁問題和天津教案、日本琉球問題。

回亂是1862在陝甘地方發生的,然後俄國強佔伊犁;等到1875清軍收復了被穆斯林首領阿古柏佔領的新疆並派曾紀澤與俄國談判收回伊犁。

1870年,在天津發生暴民殺害教士的事件,長久以來教士和民眾的磨擦因此事擴大,法國軍艦在大沽示威;對外強硬,一味坦護暴徒的七阿哥(道光第七子)醇親王卻束手無策;法國因普法戰爭並未開戰,後來與中國達成和解。

1879年,日本藉日本漁民被台灣人所殺,派兵至琉球王國,雖然中國曾透過美國前總統格蘭特居中協調,但日本不允;當時清廷正處於西北回亂和日本帶來的塞防和海防之爭,加上琉球地處海外,難以調兵且當時未有現代化海軍,結果琉球被日本所併。

琉球王國就是今日的沖繩,是日本群島的南端;也是二戰中遭受美國登陸傷亡慘重的戰場。
(可參閱山崎豐子的《命運之人》一書)
二戰之後,成為日本美軍基地的主要所在地。
(可參閱高橋哲哉的《犧牲的體系》一書)

內在是慈禧和恭親王的關係生變。作為男人的恭親王可以拋頭露面,慈禧自然不行;隨著時間過去,恭親王越加不尊重慈禧。1865年,慈禧「敲打」了恭親王,將他罷免去議政王銜。

不過,這兩人還是彼此需要,恭親王仍然在政壇有影響力。後來,他們的關係仍同以往一般。

1873,16歳的同治親政;慈禧將大權還給自己的兒子,這是她第一次歸政。

1875,同治死於天花或梅毒,可能是少年時流於聲色犬馬所致。

同治短暫中斷的近代化,又必須再由慈禧加以進行。


【1889:光緒親政】

1875年,反對新政的醇親王二子被慈禧立為新帝,三歳的他就是後來的光緒帝。醇親王的福晉是慈禧之妹,光緒被過繼給咸豐,再行即位;如果是過繼給同治再接位,名義上慈禧是皇祖母,與過繼給咸豐是皇太后相比是隔了一層,道理上就不能垂簾聽政了。但國內外都知道,除了慈禧沒人能帶領中國。

這也是對醇親王阻撓慈禧的報復,按祖制皇上親父不得干政,醇親王辭去一切差使。

1885,慈禧派員出國考察; 1875起建設現代化海軍,北洋是李鴻章、南洋是沈葆楨,購船、留學生出國學習船政,由於琉球問題,慈禧明白日本是未來的大敵,北洋海軍是重中之重。

1875在開平(後來的唐山,因1976大地震而知名)開始了現代化採礦事業;除了鐵路,重要的建設持續進行。

1884,中法戰爭在越南爆發,之後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所佔。慈禧和李鴻章不願對法國進一步作戰,1885戰爭結束。

慈禧主政的這期間,列強與中國的關係進入平和期,但1889年,光緒成年十七歳,大婚後準備親政,慈禧第二次歸政。

當年,慈禧選擇教導同治的老師翁同龢為光緒的老師,翁成為同治和光緒這二代的帝師。從事後論來看,這是慈禧所犯的大錯之一。

翁是強烈的保守派,不滿對外開放的方針。他教導光緒,是用傳統儒家忠恕那套治理國家,卻沒有讓年幼皇帝學習西方新思想,這樣的光緒親政後闖下了大禍,也就是—甲午戰爭。

光緒親政之後並沒有推行新政,一切聽任翁帝師的話,無所作為,慈禧的改革被迫中斷。


【中場休息:1800初到19世紀中葉的世界局勢簡述】

為了使讀者更了解來龍去脈,筆者必須先去在這裡說說西方和日本發生了什麼事。

1800年,十九世紀之初;中國的乾隆帝駕崩於前年1799年,之後由嘉慶帝繼位,沒有強力領導者的清朝進入中衰期。
乾隆死去的1799年,正好也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解散的那一年,之後是英國的時代。

歐州,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進入了「拿破崙戰爭」時期,這段戰爭期直到1815年才結束。雖然如此,整個十九世紀還是歐州的世紀,工業革命後帶來的科技和軍事力讓列強展開了直指東方的殖民時代,佔有最多東方殖民地的是英、法二國。

1840年,英國以鴉片戰爭敲開中國大門,之後英國成為中國接觸最多的外國勢力,清廷1862、1875年二次對外購買軍艦就是向英國購買。

1860年,美國發生南北戰爭,該年正是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來美國在二戰期間積極介入中國,美國逐漸成為對華影響最大的外國。

1870年,歐州最大的一場戰役—普法戰爭由普魯士勝利,普魯士之後成為德意志帝國,由德皇威廉二世主導,由於英法二國已有了廣大的海外殖民地,一心發展的德國後來因此與英法二國走向敵對,最後導致發生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西歐列強,尤其是大西洋經濟圈的國家競相在非洲和亞洲以殖民地經濟模式充實母國財政,支撐其帝國主義的國策。

同時期,1868年,遠東島國—日本結束江戶幕府統治,大政奉還產生明治天皇的新政權;日本開始西方近代化—史稱明治維新,比中國在1861年開始的洋務運動晚了近十年,但日本明治政府的領導則在1895年得到豐厚果實—但這是建立在中國的痛苦之上。

1890年,日本施行第一部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又稱明治憲法。日本開始施行陸、海兩方的國策,陸地上向西往朝鮮、中國發展;海洋上則是建立近代化海軍,假想敵為中國北洋海軍和俄國海軍。


【1895: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是指1894年(天干地支計年法此年正值甲午年)發生的中日戰爭,日本史稱日清戰爭;戰後的馬關條約則是在1895簽訂,筆者先行寫在這裡。

順帶一提,去年2014年正是甲午年,換言之,2014正是甲午戰爭120週年;中國人常視甲午年為不祥之年。

在2012年播出的韓國綜藝節目「無限挑戰」(EP288)曾提到壬辰倭亂,指的是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出兵朝鮮的事,那時朝鮮與明朝(萬曆20年間)的軍隊打退了日軍。

這是日本對東北亞第一次大規模用兵,1894年日本再度對朝鮮出兵,但這次中國失敗了,而且後果很慘。

中國可以放棄越南,但朝鮮靠近東北,朝鮮又長期朝貢於中國;所以中國不願坐視日本併吞朝鮮,而光緒和翁同龢樂觀的認為對日本可以輕易取勝,完全沒有認知北洋海軍在翁同龢的長期忽視、停止購買新艦的情況下根本不能打仗。
而李鴻章雖然知道此事,但不願得罪光緒和翁同龢,只好粉飾太平。

黃海一戰,北洋海軍大敗;在西方周旋下,中日兩國在現今日本下關市簽訂了馬關條約。
中國代表是李鴻章,日本代表是伊藤博文;地點是後來因此大大出名的下關市春帆樓。

伊藤博文後來出任第一任朝鮮總監,1909年10月26日死在哈爾濱火車站,韓人安重根的槍下。他同時也是舊版日元的千元紙幣主題人物。 



在張戎的書中提到,除了光緒和翁同龢的愚味,還有張蔭桓與日本暗通款曲也是原因。

日本要求中國割還遼東半島、台灣和賠款二億三千萬兩銀子和朝鮮獨立,實際上是中國必須放棄朝鮮。

遼東半島後來沒有割讓,但台灣和澎湖從此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長達半世紀,直到1945年日本敗戰為止。

中國因此戰失去了極大的代價,1875起花大錢辛苦建立的北洋海軍沒了,龐大的賠款壯大了日本當然就弱化了中國,兩國一來一往差距就拉開了。
靠著賠款,日本海軍持續強大,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再戰勝俄國這個大國,這是後話。

易言之,甲午戰爭是十九世紀末中日兩國國運的分水嶺。如果沒有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北洋海軍當能持續存在;在經過若干年後,當中國海軍人才和規模培養到了一定程度,日本自不敢輕易開啟戰端。
且由於中國人口和土地遠大於日本,中日兩國若要做軍備競賽,日本也無法和中國抗衡,那時日本主動求戰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筆者認為,甲午戰爭的影響比鴉片戰爭來得大上許多;甚至不客氣的說,甲午戰敗種下後來1937年起的中日八年戰爭的後患,而這八年戰爭使得中國後來成了共產國家,直到現在。 

從這一點來看,甲午戰爭在中國史、日本史、乃至世界史都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1891年,搬進頤和園的慈禧必須出來收拾養子光緒搞出的殘局。

【1898:戊戌變法】

1897—1898,對日敗戰使得列強對中國轉為輕視,於是俄國租借旅順、德國租借青島,明為租借,實為佔領。

在此之際,變法已是當務之急。

1896年,慈禧為了防範日本;只好派李鴻章前往俄國訂定密約,相約日軍來犯,興兵相助。

事後證明,這又是一舉錯著;後來八國聯軍時,反而是俄國索賠最重,而且1905的日俄戰爭俄國仍敗在日本手下,更別提俄國強迫中國租借旅順的事了。

附帶一提,1896年俄皇尼古拉二世也剛即位,他也就是俄國最後的沙皇,史上著名的昏君之一。

1898年5月,恭親王死去;有「鬼子六」之稱的他在1884年「甲申易樞」後離開軍機處,由醇親王主持軍機處,而醇親王在光緒親政後也辭去差使。

1898年慈禧頒上諭,因國是未定,決心取法西學;史稱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起於慈禧的發起,敗於光緒的作為;其中的關鍵人物,是康有為。

帝師翁同龢回籍後,張蔭桓深受光緒的信任,康有為搭上張蔭桓接近光緒,並為光緒所用。
自古以來,宮廷為了爭奪權力,皇帝年幼不得屈從在上的指導者,如太皇帝、太后等人,年長後不是藉東宮近臣或外戚、甚至亦有宦官來奪回權力。

光緒是名正言順的皇帝,當然很迫切需要認同他的臣子來奪權,康有為正是此等人。
康有為安插康黨中人十人在朝廷中,光緒連這些人的底細和才幹都不清楚就同意了。

慈禧不是三歳孩兒,多年的政治經驗下,她阻擋了這件人事案。

光緒藉變法之故,大舉裁撤衙門卻又未妥善安排這些人員,又聽康有為之言,要引日本人前首相伊藤博文任光緒身邊的顧問;這件事已經夠荒唐了,這還不夠,康有為暗中策劃,要學當年唐朝張柬之勸唐中宗李顯的神龍兵變,去頤和園「圍園弒后」。

由於袁世凱的告密(維基有另外的說法),兵諌事敗;譚嗣同等「維新六君子」被殺,張蔭桓被流放新疆。康有為和梁啟超走得僥倖,及時逃到日本,之後藉著優秀的辦報和口舌功夫,讓人們認為他是變法的領袖,是清廷和慈禧愚味封閉,阻撓變法圖強。

最得利的是袁世凱,得到慈禧的信任,有這層示警救命之恩,坐上北洋大臣的寶座,清滅亡後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


最活該的是光緒,被軟禁在瀛臺,從此失去皇帝的權力。

 The Throne Room of an Empress (A South Sea Palace).

但戊戌變法的失敗,是中國再次在近代化的路線上的一次重挫;從這點來看,最不幸的是當時的三億中國人民。


【1900:八國聯軍】

光緒軟禁,主政的慈禧受外國人強大的干預,起於廢光緒無法如願。再者,外國傳教士與教民與中國人民的磨擦越演越烈。義和團此一融合儒道的宗教團體趁勢而起,殺害外國教士,在直隸、山東一帶作亂。

外國使節強力要求慈禧和清廷約束義和團,慈禧在多年的政治路上此時也失去清明,不願屈從外國,居然起了藉義和團反抗的念頭。

這就是著名的庚子拳亂,引起了俄德法美日奧義英等八國同時進攻北京,史稱八國聯軍。清廷同時對進攻中國的國家宣戰,這是世界史上絶無僅有的宣戰紀錄。

義和團和清軍大敗,慈禧和光緒等一干人倉皇出逃,北京自英法聯軍再度失陷。

出逃的地點這次不是熱河,而是另一個千年古都—陝西省西安。

八國聯軍是慈禧政治生涯最大的錯誤,之後李鴻章與各國訂立的辛丑和約使得中國需賠償各國總共四億五千萬兩銀子。


這超過了甲午戰爭的二億三千萬兩銀子,此次賠款俄國索敗達總額的29%為最多,不負戰鬥民族北方狼的凶狠之名,其次是德國的20%。

後來,美國將庚子賠款的溢收款退回,成立清華大學和供中國留學生留美之用。新竹清大若自1911北京建校起算,至明年2016已達105年了。


【1908:慈禧辭世】

1901,清廷自西安回京,該年慈禧一直以來最倚重的漢臣—李鴻章離世。

這時的慈禧,此時已是66歳的老嫗了,她的權力仍然受到各地督撫的擁戴,但整個中國的千斤重擔仍壓在這個垂垂老矣的女人身上。

1902,開國以來的滿漢禁婚解除,開始逐步禁止漢族女子的纏足陋習;最重要的是,1905年,廢除自隋煬帝以來的科舉。

有「第五大發明」的科舉,到了清朝已走入了死胡同,八股文無法取得可以面對新世代的人才,取士開始注重西洋實用之學。(可參閱潘劍冰的《瘋狂的科舉》一書)

1906,清廷與英國協議,十年內逐步停止鴉片貿易。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已經過了一甲子以上,鴉片終於要退出中國。回想當年的道光帝因禁鴉片反陷中國進入不平等條約時代,空無實力而力欲服人,相比之下更顯不智。

1908,頒佈憲法大網,這是中國史上第一部有憲法之名的政令和法律,這是自1905派員出使考察而編的一部憲法,主要在仍保留清室的大前提下實施君主立憲制。但這部預定9年後實施的君主立憲,慈禧沒有來得及看到。

但筆者認為以漢人居多的中國,是無法像英國一樣,奉滿清皇室為虛位元首的。

1908年11月15日14時,慈禧走完了她波瀾萬丈的一生。

死前,指定了光緒的兄弟醇親王戴澧為攝政王,其子傅儀為皇帝,是為末代皇帝宣統帝。她一人的意志,安排了清朝最後三位皇帝如何接班;自秦始皇以下,二千一百多年的君主封建歷史中,「一后定三皇」者,唯有慈禧一人。

自1861年垂簾聽政以來,她執掌了47個年頭,其中同治親政2年、光緒親政9年,實際執政36年。她對整個清朝和中國影響不下於康雍乾三朝,是近代中國最有權勢也是最有善惡二面評價的女人。


【後記】


Her Majesty, the Empress dowager Page 2


慈禧並不是男人,作為後宮女人的一份子,她其實沒有必要涉入政治,按清祖制也不得涉入。

但是,幼子繼位後眼看江山被她的丈夫和臣子搞得殘破不堪,以後還不是要她的兒子同治去承受。
所以,即使政變有殺頭幽禁的風險,她還是鋌而走險的做了。

這當然還是有個人權力欲的成份存在,畢竟沒有追求權力的欲望是不可能執政達四十年左右的。只是,清朝也無人能代替她;事實上,國內的各地督撫和國外的各國使節都信服慈禧,同治、光緒即位後反而是國政外交陷入了停滯。

後人常以禍國殃民或者貪圖享受來指責她,又或者二者皆是。
但仔細想想,一個無能女子能周旋在各國和自己國家的廟堂上嗎?而且達四十餘年?
即使她造成八國聯軍,但事後也沒有被推翻;她掌握權力的手腕當然值得肯定,不能因為她是女人,就否定她的能力。

當然張戎的說法是比較偏向慈禧的,事實上網路也有不少看過書仍認為慈禧沒那麼神的文章。

只是要說禍國殃民,其實當時該負責任的那些王公大臣才應該是,最著力阻撓現代化的就是這些男人。

「口頭盡說聖賢語,終被夷蠻所驅使」,若當時該盡責任的男人有本事,慈禧大可當她的皇太后在後宮清閒過日,又何必擔上牝雞司晨的罪名。

考慮到慈禧所面臨的時代,她所面對的挑戰比歷代君王更甚;當時是中國的科技文明已走到了死胡同,卻又死抱著儒教道統,抗拒新知的時代,連修建鐵路都會被反對的。

有外國勢力的干預、兒子皇帝的爭權、地方大員的反抗、共和黨人的革命....千頭萬緒,比起同樣是女人執政的武則天執政之難度恐怕只高不低。武則天還能要兒子禪位給她,當正大光明的皇帝,正當行使政治權力,殺人只在彈指之間;可慈禧不行,兒子一大就得交權,慈禧若有武則天的一半權力,清廷的命運恐怕會大大不同。

比起同一時期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慈禧沒有國會的奧援,也沒有強大的軍隊;慈禧她要支撐的是,前面七個清朝皇帝和先前歷代累積下來,一個僵固不化、小農經濟、人多錢少,人們還自以為天朝上國的國家,其壓力可想而知。

而東方的日本則是一個更強烈的對比,日本比中國晚學習西學,但卻能更加擁抱現代化的工業技術;於是即使國土人口都不及中國,卻能後來居上。從1860年後到1910年的五十年間,中日兩國的國力呈現交叉,日本成為東方第一的工業強國,中國卻仍停留在小農經濟和半工業化的未開發國家。

而且她死後,其陵墓被軍閥給盜墓,連屍骨都不得安寧。只能說,命運對她是過於殘酷了。



【延伸閱讀】

博客來-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博客來-帝國政改:恭親王奕訢的變法圖強

中國史上最壞的女人?其實我們都誤會了慈禧 | 女人迷 womany | 最走心的女力媒體

為歷史除魅:張戎《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 歧路花園:大直高中歷史科網站

《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張戎:慈禧時代……在我看來,那是個很純潔的時代-人物專訪-閱讀現場-博客來OKAPI

當皇太后成為影中人─慈禧攝影集1903-1904 (一) | 故事

博客來-瘋狂的科舉

相逢不必曾相識:時代命運與巧合,從夏目漱石到希特勒 @ RainReader's Memory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日本就哈爾濱安重根紀念館向中韓提抗議 - BBC 中文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認識日本煤油暖爐

思源黑體 Noto Sans CJK = Source Han Sans

理險又理財的買保險讀書心得(二)--醫療險